观影,新时代贺岁必备要素之一
。
在全国观众的支持下,今年贺岁档影片仅上映6天,就以65亿元的票房喜提历史第二,仅次于2021年。其中口碑最好的,自然要属被称为“小破球”的《流浪地球2》。由电影延伸出来的一系列物理学、社会学话题,仿佛一根引线,瞬间点燃了国内网友对科学的讨论热情——连带着售卖《流浪地球2》官方授权模型周边产品的商家,都被多到溢出的订单给砸的措手不及,一度在微博上呼吁大家“理性消费”。要知道,短短8天“小破球”周边的众筹金额就已经破亿,超出10万元的目标上千倍不说,更是一度成为最快破亿的影视IP衍生品。然而热情的用户们还是在往下一个小目标冲,并用“不屑一顾”的态度回应商家呼吁——“如果我真的不理性,就不会在笨笨和MOSS身上犹豫不决了”。实不相瞒,我也是参与周边众筹的一名理性消费者
。不过论起周边,最硬核的还得属“亲身出演”的那批电影道具。为了保证电影效果,“小破球”的制作组光剧情设定就写了10万字,还邀请了多名中科院的科学家担任科学顾问,让各种设定落定可验证,以求做到科幻而不玄幻。至于呈现各类科幻效果的器械、设备,更是从美术组到制作组通力协作,并与国外工作室、国内工业企业相配合,以工业产品标准专门设计、制造出来的。比如,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徐工机械,就拨出300多名工作员工去支援《流浪地球2》,为电影专门制造了42款主机设备,包括工程车、挖掘机、救援车、起重机、叉车等等。这些设备由“导演组负责构思和想象,徐工负责定制和落地”,不少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机械或车辆。而电影中的道具与现实中车辆最明显的区别之一,就是重新设计并统一了涂装,用更为冷峻的灰色代替了原本红、黄等警戒色。
(涂装颜色一变,科幻味道一下就出来了
)当然,电影中出现、普通人能开上的非特种车也有——蔚来汽车。电影中,郝晓晞在地球联合政府发言时,一座同步直播发言内容的大厦上,屏幕下方打的就是蔚来ET7的广告。这应该算是电影中蔚来汽车最明显的镜头了,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观众留意到蔚来的存在,可能都是通过这一幕。但除了这个部分,刘培强和韩朵朵在医院楼下的长椅上交谈时,背景中也有两辆蔚来。此外,还有重启北京根服务器时灯光打到的一个蔚来标等等。事实上,这是蔚来汽车第二次参演流浪地球系列。4年前的2019年,《流浪地球》第一部当中,就已经出现了蔚来ES8的身影。只不过,第一部蔚来ES8的出镜,还属于是车主的自发行为。因为当时的电影主创团队当中,有不止一位是蔚来汽车的用户。刘培强和韩子昂带刘启去露营时,开的车就是蔚来ES8;韩子昂救起小朵朵的时候,背景中逐渐下沉的汽车就有蔚来。现在则不一样了,“用户行为正式上升到企业”。蔚来官方与《流浪地球2》达成了合作,旗舰轿车ET7、第三代换电站、NOMI人工智能、NAD自动驾驶真正以“广告植入”的方式出现在了电影中。关键是,植入得还比较高级,不仔细扒都找不到两个镜头的那种
。《流浪地球2》的观众越多,蔚来的曝光度就越高,高端电动车和硬核科幻作品的高契合度更让“植入”显得自然不做作。哪个媒体人看了不得说一句,蔚来这笔广告费花的真值!一点不像隔壁那个,同样投了刘慈欣作品的大冤种友商
。一次合作,不仅让用户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品牌形象的认可,让用户在观影过程中多了几分“挖掘彩蛋”的热情,也让很多不是蔚来用户、甚至不曾听说过蔚来的人,注意到了蔚来、开始了解蔚来。总的来说,这是一场双赢。流浪地球系列获得了蔚来的资金支持,蔚来也愿意更多地参与到跟流浪地球有关的宣传中。这样良好的互相成就的关系,其实正是这些年里国外汽车品牌在海外大片里经常做的。
(《007》中的邦德座驾——阿斯顿·马丁)有很长一段时间,大家都吐槽国产影视剧广告植入太生硬、流氓,只顾着完成“金主爸爸”的任务,完全不顾观众的体验。反过来,美国、欧洲、日韩的影视作品里,广告倒是一个比一个做的低调实用又高级,连带着很多人看外国品牌都平白比国产品牌多了一丝高级感。随便数一数影史上的经典汽车形象,就有《碟中谍》系列中的宝马;![]()
在我看来,造成这样的区别就在于,那些植入做得好的外国品牌,是把投广告当做培养品牌文化的手段;而植入过于生硬的一些国产品牌,只是把投广告当成了“多卖货就好”的纯粹商业行为。曾经很多国内的汽车爱好者,感慨国内没有国外那样浓厚的汽车文化,遗憾国内就没有Top Gear那样优秀的汽车节目。背后原因当然有很多,其中无法绕过的一个,就是在那段时间里,中国的汽车工业并不够强。本土没有强大的汽车工业、没有优秀的汽车制造商、没有响当当的著名汽车品牌,成长起来的汽车文化只能是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,自然难成大气候。《流浪地球》之前,中国影史上从未出现过可以硬刚好莱坞的科幻电影,无论从剧情、特效还是票房来讲。因为想要拍好科幻电影,不仅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,还要有强悍的硬实力去把想象具象化:逻辑要经得起推敲、场景和道具背后要有工业技术做支撑、拍摄手法和叙事技巧都需要经验和学习。别说科幻电影了,曾经中国连科幻小说都是极为小众的一个文学流派,直到刘慈欣作品的出现吸引更多人入了科幻的坑。而想要找一部称得上硬核的科幻电影,有人甚至要追溯到1988年的《霹雳贝贝》。我们期待《三体》动画化、影视化,希望《流浪地球》有1有2还有3,不就是希望本土科幻文化有一天能开花结果、生长繁荣吗?刘慈欣的作品,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文化破土而出的希望;一批国内新能源车企的涌现,也让属于中国的汽车文化开始萌芽。春节假期已经结束,但关于春节档影片的讨论仍在继续。《流浪地球2》的观众乐此不疲地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挖掘出的电影细节、幕后花絮,其中就有一则#郭帆 化缘大师#的微博。微博本身是转载的豆瓣小组总结出的“郭帆忽悠实录”:除了前文提到的提供300多人跟组半年的徐工机械,还有提供外骨骼的傲鲨智能,以及一加手机、ROG电脑、漫步者耳机等公司和产品。不得不感慨,郭帆的“忽悠”能力的确不俗。同时也让大家看到,一部能收获满屏赞誉的科幻电影,到底集结了多少具备优秀实力的科技公司。而我想,最能代表“小破球”影响力的,恐怕还得算上海外的评价:
一些美国媒体人对《流浪地球2》是一面倒的批评,说它“失去了前作的欢乐”,剧情设计非常“愚蠢”和“可笑”,完全没想到自家美国人拍的电影充斥着大量“美式英雄主义”情节,非常双标。这种完全不顾逻辑的批评我们当然没必要放在眼里,但也说明,我们的科幻作品已经成长为让美国人感受到威胁的程度。正如同今天的中国新能源市场,众多优秀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出现,打掉了外国汽车品牌最后的一丝傲慢。无论百年老店的奔驰、福特,还是明星新势力特斯拉,都得承认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强悍竞争力。不想被扫地出局,就得在中国往死里卷!连“最强鲶鱼”马斯克都说出,“特斯拉的最大竞争对手可能来自中国”,哪家外国新能源车企还能和合资时代一样,在中国躺着就把钱赚了?
《流浪地球》系列,也和现如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一样。虽然尚且做不到“独步天下”,但它们足以成为一颗种子,正在生根发芽,最终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。
讲道理,最近国内影视作品上的车企“金主”还不少,大家还发现了哪些新能源车企的赞助情况,欢迎与我们分享~另外,电动车公社旗下有多个新能源相关社群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我们社群运营小姐姐微信,对她温柔点哦!毕竟到现在都还没转正!进群口令“大群”、“其他品牌名”,欢迎大家一起进群吐槽,天南海北的话题都可以。在这里,或许会找到和你志同道合的好友哟~
文章转发自电动车公社,版权归其所有。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