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g
  • 电动车公社
  • 2022年8月04日12时

    德国取消2035年碳中和目标?欧洲人终于决定放弃环保了?!

    关注「电动车公社」

    和我们一起重新思考汽车


    大家好,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。

    今夏,我们的地球母星又迎来了新一波极端高温天气。

    “热死人”已经不是夸张,而是事实了。

    很多人第一次通过新闻和报道才知道,伴随高温天气而出现的“热射病”,真的会带来生命危险。


    而离谱的高温不止炙烤着华夏大地,大西洋另一边的欧洲同样承受着这份无法拒绝的“福气”。

    整个欧洲仿佛在被火烤,南欧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,最高温已经飙到了47°和43°,大不列颠岛上的英国直接刷新了历史记录,最高温40°。


    大陆上的国家情况也不容乐观。因高温肆虐,法国的冰块不够用了,点杯加冰的酒要多花2欧元,德国则喜提山火,部分列车甚至因此晚点10小时。

    不过,让欧洲人觉得“日子过不下去了”的,不止是高温本身,更重要的,是他们没有空调!

    是的,气候受海洋影响很大的西欧和南欧,常年最高温只有二十多度,每年热到三十多度的日子不过短短几天,而如果要装空调,就得花一笔比空调本身还贵的人工安装费。

    所以,大多数人都是选择忍忍算了,连公交、地铁这种公共交通很多也并不配备空调。


    但是,按照欧洲人自己提出来的观点,近几年越来越频发的极端天气,其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

    而解决办法只有一个——减少碳排放

    比如带来大量温室排放气体的汽车,就需要进行电气化转型。

    但就在发展纯电汽车逐渐成为车企“政治正确”的当下,大众集团最坚定支持电气化转型的人,CEO迪斯,却被强制“下课”。


    这位把大众从“排放门”事件解救出来的“革命者”,却无情地被公司扫地出局,是迪斯错了,还是大众后悔了,抑或,是欧洲人不在乎环保了?




    01. “百万漕工衣食所系”

    ,”

    论及历史上为何中国一直没有兴起海运,各种理论众说纷纭,后来有一种说法广为认可,就是内陆河运牵扯的利益实在太广,乃“百万漕工衣食所系”,轻易动弹不得。

    迪斯从大众集团的退场,其中也颇合此番道理。

    作为燃油车时代的霸主,大众集团拥有的不仅是基于内燃机而存在的一整套传统汽车工业,更有旗下十多个汽车品牌、以及总数高达60余万的员工。


    迪斯描绘的纯电动未来有多美好,转型的过程就有多痛苦。

    既有的燃油车道路被废弃,品牌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不再,员工曾以为能安稳打工一辈子的“铁饭碗”要砸掉……

    上到大众内部管理层和工会,下到普通员工,所有人的利益都跟传统汽车牢牢绑定在了一起。


    从某种角度上讲,迪斯革的不是燃油车,是大众的命。

    这也是为什么激进的迪斯下台之后,继任者奥博穆并没有延续此前确定的纯电汽车发展战略,而是提出双轨并行——既包括全面电气化,也包括合成燃料替代品


    因为合成燃料属于汽油和柴油的代替品,燃烧方式和传统燃料是一样的,这也就意味着合成燃料能够在大多数的内燃机中运行,大众多年积累的发动机技术可以继续应用,同时也能省去一笔巨额的纯电架构研发费用。

    解决了碳排放,又没有在原有的汽车架构上做太大调整,还省钱,尽管面临着高额的成本问题,但也值得一试不是吗?

    这种在战略上的摇摆和折中,清晰地暴露出了大众集团在电气化转型上的纠结。

    而这份纠结,同样也是德国面对环保议题的一个切面,折射着整个欧洲反复不定的态度。




    02. 环保之路的十字路口

    ,”

    环保悬于头上,是大义所在;可能源危机到了身旁,却是切肤之痛。

    因为亲眼看到德国和欧洲在面对能源危机时,展现出来的“拉胯”,以至于“德国取消2035年碳中和目标”这条新闻乍一出来,几乎没人怀疑其真实性。


    大家只是惊讶,“德国战车”在环保这条路上的倒车,开得未免也太快了吧?

    好在没过多久,辟谣就接着来了——

    “德国取消2035年碳中和目标”纯纯属于假新闻,德国根本就没有提过这一目标,之所以会有这条,大半是出于翻译或简写的消息误读。

    而实际情况是这样:

    2022年4月德国政府曾提出一个目标: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到80%,2035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达到100%


    7月8日德国联邦议会表决时,该目标只通过了前半句,后半句没通过,于是政府目标确定为: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达到80%

    可再生能源发电仅涉及能源行业的碳排放问题,而碳中和则涵盖了各行各业的碳排放问题,二者属于包含关系

    所以“203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达到100%”的目标没通过,并不能说是“德国取消了2035年碳中和目标”,德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节点一直是2045年。


    而这个目标,比欧盟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”的时间,还提前了5年。

    如果说德国政府在这一条目标设定上,依旧维持了环保“领头羊”的形象,那么在“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”这件事上,就显得十足是个反派了。

    6月初,2035年在欧盟范围内禁售燃油车的“立法建议”在欧洲议会表决通过,以大众、奔驰这两家德国车企为首的汽车厂商立即公开表示支持。


   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,因为欧洲议会的表决结果并不具备法律效力,要等欧盟各成员国批准同意后才能立法生效。

    而这个时候,德国政府来“唱反调”了——欧盟柱石之一的德意志表示反对。

    (6月21日,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在活动上表示,燃油车仍然有市场,欧盟这项禁令是错误的)

    在长达16个小时的谈判过程中,由于以德国为代表的5个国家反对禁售燃油车,于是6月29日达成的协议里,虽然“2035年禁售燃油车”这一目标得以通过,却留了一个后门。

    那就是允许2035年后继续销售碳中和的汽车,也就是说,在6月初的提案里一棍子打死的混动汽车,到6月29日的正式协议里,又被续了口气。


    联系到奥博穆上任大众集团CEO后,希望同步发展合成燃料,我们有理由推测,德国在欧洲议会的反对意见,是出于对本国汽车产业的担忧

    很显然,德国在提出一项项激进的环保法案或政策时,既没有想到自己可能做不到,也没有想到别国居然能做到

    时至今日,我想“排放权=发展权”的逻辑,应该没有必要再解释一遍了,需要再拿出来讲的,是德国对环保底线的“灵活处理”。

    就好比能源充足时,德国人可以大刀阔斧地“以气代煤”,缩减碳排放;一旦能源不足时,又轻易地视碳排放目标而不顾,优先捡起了“脏煤”来保经济。


    面对占德国GDP 9.8%的汽车业(2020年数据),电气化转型影响的不止大众,甚至远远不止车企本身,而是整个德国国家经济

    想想一个大学新校区的建成,给当地带来的并不只是卖地皮的那笔钱,而是围绕着师生而出现的各条产业链,从饭馆、奶茶店,到电影院、网吧,最终可能解决几万十几万人的生计问题。

    反之,相比让作为德国经济支柱的汽车业继续傲视全球,区区碳排放进程的放缓,在德国政客的考量中,又算得了什么?

    至于不符合国家此前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……

    冬天并没有那么远,如果连普通老百姓都没气取暖的话,谁还会在意烧煤环不环保呢




    03. 环保与经济,真的不可调和?

    ,”

    在2021年的“鲁健访谈”,丁仲礼院士接受采访时曾预测过:

    西方国家的减排都是“放空炮”,你以为他们会真减排吗?咱走着瞧!中国的减排是正儿八经要做的。”


    主持人提问,“那外国人不做,我们还要做减排吗?”

    我们要做。因为中国做的好处是彻底解决大气污染的问题,中国的做法和政府纯粹是从国家的大发展来看待的,我们考虑的是真正的社会福祉。

    丁仲礼院士的话,道出了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环保问题上的本质区别。

    那就是,究竟是把环保看做“生意”,还是看做“事业”

    生意,是跟外人谈的,如果伤害到了自己的利益就得随时叫停;而事业,是为自己定的,遇到困难需要克服而不是退缩。

    打个简单的比方,今天我们对欧洲在环保议题上的“食言而肥”,已经见怪不怪了,但你能想象到中国政府因为能源不足,直接宣布取消已有的污染排放标准吗?


    这在中国国情下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。

    还记得七八年前,在国内讨论得沸沸扬扬的雾霾吗?

    当时公社一位小伙伴正在上高中,她家就在雾霾最严重的河北,所在城市常年位列全国空气质量倒数前十。


    她跟我说,那两年冬天,她几乎每天早上出门上学,看到的经常是可见度不足50米的一片灰白。

    也正是在这两年,中国开始真正重视起来大气污染问题。2013年,国务院公开发布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

    接下来,是一系列防治措施的铺开。

    于是过了4年,这位小伙伴上大学的时候,一次放假回家,发现家里小区已经完成了“煤改气”改造,从此冬天供暖从烧煤变成了烧气。


    与此同时,整个京津冀空气质量也有了肉眼可见的进步,最起码,冬天一连几天十几天“伸手不见红绿灯”的重雾霾天气,几乎看不见了。

    在这背后,不只是绵延整个北方城乡的“煤改气”、“煤改电”,还有倒逼重污染企业的升级改造、煤炭的高效利用,以及机动车限行和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。

    尽管在这过程中,可能会造成短暂的不便、会影响经济,但我们还是要做。因为我们要的不只是金山银山,还有绿水青山。

    中国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、2060年实现碳中和,不是“放空炮”,是为了我们自己能够可持续发展。

    减碳在中国并非意味着发展的绊脚石,相反,环保带来了新的产业。

    今天,我国以水电、光伏、核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均已站在世界领先地位。而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,将是未来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之一。




    04. 写在最后

    ,”

    最先在西方世界里被提倡的电动汽车,却在中国“做大做强”,对老欧洲来说无疑是一种讽刺。

    眼看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,已经提前3年完成“2025年渗透率达到20%”的目标,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和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有竞争力,欧洲如何还能坐得住?

    即便是“环保急先锋”德国,也无法坐视自己引以为傲的汽车业,被中国一点点赶超,哪怕不惜掉头,也要让燃油车的“大限”尽量延缓到来。


    但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,喊了几十年的碳排放,环保概念早已成为欧洲无法轻易割舍的一部分价值观,岂是欧洲自己说停就停的

    中国已经用三十年走过了欧洲一两百年走过的发展路,用二十年走过了欧洲几十年走过的环保路。

    现在,是时候轮到养尊处优的欧洲人,啃一啃没有先发优势下的硬骨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