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月份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大幅增长,创出历史新高,多家造车新势力单月销量均破万。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,6月份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53.1万辆,同比增长130.5%,环比增长47.8%;1-6月累计销量224.7万辆,同比增长122.4%。6月份有11款新能源车的销量在1万辆以上,其中特斯拉Model Y超过了5万辆,宏光MINI、比亚迪宋超过了3万辆。1-6月份,宏光MINI、比亚迪宋、比亚迪秦和特斯拉Model Y四款车的销量高达13万辆。
提车周期越来越长,消费者买车被迫出“奇招”
需求旺盛,订单暴增,车企们的交付周期却在不断拉长。据了解,大多数新能源车企的交付周期在一到四个月,蔚来、小鹏、理想三家造车新势力已经有稳定的供应链管理和产能保障,但交付期仍需要等 2 个月左右,其中小鹏的部分热门配置甚至要等待 3~4 个月。
特斯拉官网显示,Model 3 预计交付期限为 16~20 周,Model Y 稍快些但也要等待 10~14 周。这还只是官方的预估,实际交付期比这更久,正常可能要等半年左右。
同样热门的比亚迪汽车,部分车型的提车周期也长达半年。董事长王传福在 6 月份的股东大会上表示,目前手头等待交付的订单量已超过50万辆,即便旗下全部造车工厂全力运转生产,也还是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。
甚至,为此还在车友群中流传出一个段子,购买比亚迪汽车最快的方法,是带一把钥匙到4S店里,喜欢哪款车型就划哪一辆,当场付钱就能提车。
而更为现实的情况是,消费者常常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自己喜欢的车。相比于以上几家提车时间长的,几何EX3、长安奔奔 E-Star 等部分车型,甚至都因为产能不足已停止接单,零跑汽车C11甚至因为交付期的不断延迟,遭到部分车主的投诉。
对于这种情况,甚至有观点认为,在政策刺激下,随着购买新能源车的人越来越多,提车周期很可能还会延长。甚至有消费者表示,为了能够尽快提到车,现在有些消费者会选择向几个不同的新能源车品牌下订,哪个先给排产就买哪个。
提车难背后是产业链炒作?还是模式之困?
车企销量不断提升,看似很开心,但是交付周期不断延长,也为品牌口碑和销售、售后服务方面带来压力。原材料供求不稳,缺芯、少电,造车成本上涨,整车企业被迫不断上调新车售价,消费者意见也很大。甚至网上有观点认为,出现这种状况是背后产业链恶意炒作。
对此,有专家表示,原材料价格上涨有客观供需压力的原因,但是出现超常规上涨,背离了正常供需关系,属于非理性上涨,存在炒作方为抢抓锂产能扩张前的最后窗口期,囤积居奇、蓄意哄抬物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。就像2021年芯片行业出现的黄牛情况,在高额的利益面前,部分有心人、企业就会做出一些动作。
此外,除了原材料供求方面的问题,提车难背后,还存在着“模式之困”。
相比于传统汽车企业采取的4S店销售模式,目前大多数造车新势力为了节省成本、提高效率,普遍选择的是直销模式。甚至有些新势力车企在一个城市只有一家体验交付中心,销售成本大幅降低。此外,传统车企以往都是先生产,然后把货提前铺进渠道,消费者购车一般情况下都会有现车。而新势力车企一般都是根据订单量来生产,这样既可以避免出现库存,提高生产利用率,也进一步降低了成本,直接把车卖到消费者手中,避免中间商赚差价。
然而,看似“非常完美”的模式,在遇到突发状况时立马显示出脆弱的一面。面对疫情的突然封控,产业链、整车企业生产陷入停滞,再加上在油价飙升的刺激下,新能源车订单出现激增,这种订单式生产的模式就显得越来越被动。而这时候有着完善的线下渠道的传统车企就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,比如奔驰、宝马,今年新能源车型的销量也是不断上升,相比特斯拉,它们的资源优势和成熟的体系优势还是很明显的。
价格上涨,提车周期长,消费者现在要不要买车?以后会不会更紧缺?
业内人士认为,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核心压力还是在原材料上涨、补贴退坡、芯片短缺三点上。如果芯片短缺压力缓解,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产能得到更完全的释放,新能源车整车层面的涨价应该就不会继续。同样,随着车企新产能的投产及进一步扩充,交付压力也有望得到大幅缓解。
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认为,受需求旺盛影响,下半年个别车型仍可能出现延迟交车的问题,但不会是普遍情况。
可以确认的是,不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车企,都在不断加大在芯片和动力电池领域的投资,通过投资、合资、自建、扩建工厂等等不同的手段,缓解各自在供应链和产能方面的压力。同时,由于上述供应链领域热度增加,资本也在向这些领域集中,一些新的企业不断进入,芯片研发、动力电池技术及新材料应用方面的研发也在集中。在上游原材料领域,加快释放内部产能,向外收购锂矿等情况也在增加。
因此,对于消费者来说,如果计划购买新能源车,一是要充分了解产品,并不局限于自己喜欢的品牌或车型,可以多了解一些其他的作为对比;二是尽可能的多了解一些产业信息,做好调研,为自己的选择提供更多的参考,同时也是规避风险。
点个“在看”再走
文章转发自电动汽车时代,版权归其所有。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