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g
  • 电动车公社
  • 2022年5月10日12时

    别喷上海了!它手里握着中国芯片产业的命脉!

    关注「电动车公社」

    和我们一起重新思考汽车


    前断时间有个大新闻,被疫情困扰多日的上海宣布,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,第一批名单里共有666家企业。

    这一下啊,我那些蹲在家里每天研究怎么抢菜、怎么种大蒜的朋友们就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,但与此同时,反对、甚至是恐惧的声音也在网上大肆地传播着。

    甚至有人说:看见了没,上海在拿全国人民的安全讨好资本家们,矛头还直指特斯拉、小鹏这些公司。这到底是咋回事?车企们真的上演了一出用资本来“要挟”的闹剧?上海按下停止键,对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真的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啦?


    今天我们跟大家聊一聊上海这座当下全国人民无比关注的城市,同时也跟大家唠唠上海是靠什么对各大车企施展“致命诱惑”的。
    具体内容大家可以戳开看视频
    记得关注电动车公社视频号!


    以下,附上图文版

    事情要从14号我无聊刷到何小鹏的朋友圈开始说起,他说如果上海还无法动态复工复产,5月中国所有整车厂都得停工停产。


    这句话直接掀起了一个大浪,我们单个视频在多个平台的评论直接奔到几百上千条。然后华为余承东也出来说话了,上海不复工,产业经济代价和损失将会很大,尤其是汽车产业。

    当很多人以为上海只有上汽和特斯拉的时候,实际上除了蔚来、福特、沃尔沃总部之外,还有非常多品牌的设计、研发中心,更有包括博世、米其林在内的一堆零部件供应商巨头。

    如果你细看一下就会发现,在这轮复工里除了特斯拉这样以“必须复工”为理由的企业外,单单以“汽车产业链配套”为理由的企业就多达223家,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,再算上关联企业,粗略估计已经近半。


    汽车这颗“工业皇冠上的明珠”少了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可能造得出来,上海的缺席,自然会导致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缺货甚至是停产。而这些,还只是牌面上的。
    那什么是写在牌桌子底下的?我们不如来看一下更加细分的一个领域:芯片。

    如果翻看下过去的数据,就会发现,2020年,上海的集成电路产值超过2000个亿,占全国22%的比重,这个数字还没啥,但再细看就会发现从材料、设备到设计、制造、封装测试,五大关键领域,上海都有龙头企业布局,也就是说,上海已经逐渐成为了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备、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。

    这时候你再仔细数数第一批复工的企业,就会发现里面有62家集成电路企业,还有17家配套企业。这个数字不数不知道,一数吓一跳,以前以为是经济、金融中心的上海,怎么突然还是中国的芯片半导体产业之都了?而这又到底能不能帮助我们逆袭芯片产业链?这些可能要从70多年前开始说起。




    01. 70年的逐芯路

    ,”

    72年前,为了应对朝鲜战争中的通讯问题,北京酒仙桥建起了中国第一座晶体管厂,这座还用着德国的设备和技术的厂子,也拉开了我们对于芯片长达70多年的“逐梦之路”。


    对于当时技术和原材料都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,这条路简直就是地狱级的难度。

    这也导致一直到1965年,中国的第一块集成电路才正式问世。而当时的美国却在第二年就实现了年产量1亿块的“小目标”,日本在1968年也达到了这个水平,这也就意味着,对方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化大生产的大学了,我们却刚上幼儿园小班。

    即使到了1977年,我们国家600家半导体生产工厂,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数,也只能等同于日本一家大型工厂一个月产量的十分之一。

   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复杂,但其实也很简单,毕竟相比当时美国工业化的进程,那时候很多还没吃饱饭的老百姓甚至听都没听过芯片。没有需求,哪来的市场?
    直到又过了将近10年,著名的863计划横空出世,芯片崛起的531战略也来了。著名的742厂当时就是诞生在江苏无锡一条小巷子里,因为被选中跟日本东芝合作,也成了当时全国产能最大的集成电路厂。

    而这也掀起了席卷全国各地的芯片产业引进风暴,我们前后砸下了13个亿、推进了大约33条生产线,终于在1988年把芯片的产量推到了1亿片,这才算是迈进了工业化的门槛。

    (图片来源:智东西)

    但遗憾的是,本来以为曙光来了,却还是要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。

    追求规模、忽略研发和技术管理,必然会让这些企业的发展不稳定,更关键的是损失。

    早在1949年,美国针对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的巴统行动,大到原子弹、小到螺丝钉都是禁运产品,还单独为中国增加了500多个项目。而那时候我们能引进的5微米技术,其实也都是国外淘汰下来的生产线。

    更难受的是,好不容易造出来个产品,美国就开始向国内大量冲入便宜且高质量的同类产品,国内的公司想喝口汤是不可能的。
    在这样的压力下,我们其实依旧没得选,只能继续砸钱、往死里砸钱。单打独斗不行,我们还有举国之力。1990年的8月、9月,“908工程”、“909工程”开始实施,先后投了20个亿和100个亿,这也是当时我们国家电子工业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、技术最先进的国家项目了。这时候的上海其实就已经参与出资了40%,对于整个芯片产业,大家其实都憋着一口气。

    现在看来,其实我们在战略大方向上的眼光一直是很准确的。随着国家大批资金的投入,1994年巴统也宣布解散,这一切仿佛都是给国内企业设定的一样,撸起袖子干就行了呀!

    直到到了1996年,华晶、华虹这些花了巨资打造的芯片生产线开始实施落地的时候,美国突然收起笑脸,当年7月就召集了33个国家签了个新的协定。

    嘴上说着,只限制“信息共享”,不干涉任何国家和贸易,实际上却直接把当年巴统的三大类扩大到了九大类,几乎涵盖当时所有的高科技尖端技术,“禁运”这两个字几乎就是一场噩梦。

    也不只是外部矛盾,当时国内一直有个争论是“造不如买,买不如租”,还有不可避免的一些决策和投资上的失误,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咱们的芯片企业总是被压上一头。

    到2003年,我们国家的芯片总销售额在2074个亿,利润率更是只有可怜的3.7%,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当时英特尔一家公司的利润率就高达18%,总销售额更是达到2498个亿。

    一整个国家的力量甚至还不如一个公司,这还怎么玩?偏偏在这个科技界以自主研发高性能芯片当作梦想的时间点上,有一批人还开始走起了弯路。

    最有名的就是在2006年爆雷的“汉芯事件”了,海归陈进靠包装完自己,不仅拿到了大学院长的称号,还用外国公司代产的“汉芯1号”骗了国家上亿的科研基金。这件事让整个芯片产业开始“人人喊打”,对于那些认真做事的公司来说,这哪是绊脚石啊,简直就是一座绊脚山。


    纵观这七十年的半导体孵化之路,确实磕磕绊绊,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。一边眼看着一次次掀起的贸易战,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,只有自主制造产业链才是唯一的出路。而另一边,你会发现,今天我们要聊的这座城市,开始出现了不一样的局面。

    用时任国家科技部长万钢的话说,就是:“如果没有当年上海下决心搞芯片,可能今天的芯片进口要远远超过石油。”那么,上海是怎么杀出重围的呢?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,江上舟。



    02.上海,沉默中爆发

    ,”

    上世纪末,由于我们和国际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,在一场全国集成电路战略研讨会上,大家的发言一个比一个低调,最终也只敢说花5年时间建2条 8英寸的芯片生产线。但时任上海市经委副主任的江上舟却提出了一个要在“十五”期间,让上海建10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的“白日梦”。

    说实话,当时是没人信的。毕竟在这之前的16年里,用了举国之力也就真正搞成了1条。得亏那时候没有热搜,不然那些骂江上舟吹牛皮、说大话的唾沫星子能直接淹没他。

    当然,即使听到这样的负面评论,江上舟似乎也不是很在意,在他的心里一直有着一张宏伟壮阔的蓝图,未来的上海要发展3G通讯、轨道交通、电动汽车、通用操作系统等等,这10多个项目都是上海这座“工业长子”、“国之王牌”的城市,必须要为祖国打出王炸的效果。

    而这一切,决不能被一颗小小的芯片卡住。


    为了这件事,他废寝忘食地奔波,主持了一场又一场的会议和课题讨论。就连日夜守在爱人的病床边,也能看见他靠着墙,和社会各界人士聊着集成电路的引进工作。

    甚至在已经查出自己是肺癌晚期之后,有次晚上和人在外地聊到半夜,分开的时候他说,“我明天得飞回上海动手术。”肺癌晚期的他当时需要切掉一半的肺,但却依旧说这,“电话24小时都接,除非我在手术台上。”

    可是芯片行业缺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,技术、人才、资金、土地、工厂,当时的中国,当时的上海,没有一样充足。江上舟要一关一关地打通。


    先是在浦东规划出22平方公里、比中国台湾的新竹工业园区大3倍的张江微电子开发区,又跑到海外,主持了“上海信息产业座谈会”。

    这是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,牵动了很多游子的回国创业心。梧桐树栽好了,金凤凰也都飞回来了。知名的芯片设计专家马启元、推动新能源汽车战略的科协主席万钢、创下中芯国际的张汝京都是在这个时间点回国的。


    2000年4月,中芯国际在张江奠基的那一天,江上舟心里就已经开始勾勒出了世界级的芯片雄城的蓝图。

    这盛世也确实如他所愿。如今的中芯国际,已经可以量产14nm制程的芯片了,在芯片卡脖子的今天,意义也就不用多说了。
    当年909战略里的华虹半导体,也成为了全球领先的特色工艺纯晶圆代工企业。

    封测厂这边,崛起的晟碟半导体也已经有了一席之地了。

    就连蚀刻机这些制造设备,江上舟也找到了当时已经60多岁的尹志尧,在海外拿到博士学位、并且在一个材料公司当蚀刻机负责人的尹志尧,其实一开始听到创业的时候,是犹豫的,但江上舟说:“我是个癌症病人,只剩下半条命,但是哪怕豁出这半条命,也想为国家造出光刻机、等离子蚀刻机来,我们一起干吧。”

    尹志尧回到美国就找到了更多技术专家,他们虽然在海外生活过得很优渥,但听到江上舟的话,他们每个人心里报国热血都被点燃了。


    2004年,尹志尧和15个技术专家一起回国创业,上海中微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。在江上舟的牵线下,国家开发银行直接给到了500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!

    4年后,中国人自己的等离子蚀刻机进驻中芯国际、台积电,接下来还会走得更远。这条路上,同行的人越来越多。

    就像在视频开头我提到的,布局了材料、设备、设计、制造、封装测试这5大关键领域,并且都培养了龙头企业后,上海的集成电路产值已经占全国22%,“张江研发+上海制造”的产业模式也逐渐成型,上海更是成为了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备、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。

    这20年里,上海一直按照既定规划,支持着张江半导体产业,累计投入了数百亿。

    而这笔钱如果用来孵化互联网企业,或许腾讯、阿里、美团都可能在上海一展宏图,上海也就不会被《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》这样的文章抨击。但在这样的抨击下,还是铸造了今天这座芯片崛起的希望之城。


    其实一次次的贸易战、禁运、制裁,确实伤筋动骨、不会舒服,但如今想彻底扼杀,也无疑是痴人说梦。

    或许很多人都会提到我们至今都没有攻克光刻机技术,的确,上海微电子能否造出自己的28nm光刻机,必定会成为这一场里制胜的关键产业节点。

    但这件事,你还可以换一个角度看。2020年年初,一家荷兰的光刻机公司的CEO说过:“高端光刻机永远也不会被中国模仿出来,给他们图纸也不行。”

    你以为他在吹牛吗?还真不是,一台尖端的EUV光刻机有180吨,大约需要全球5000多家供应商提供10w个零部件,即使是荷兰这家嘲讽我们永远造不出高端光刻机的巨头公司,也有90%的零部件是依赖进口,中国想实现完全自研,短期内确实有些难度。

    但看看全球,要想在一个国家内凑齐芯片生产的全部环节,中国,还真有舍我其谁的资格。

    这个资格的很大一部分,就来自于上海这“忍辱负重”的20年,来自全国实业制造腾飞的这50年!



    03.写在最后

    ,”

    最后我还想跟大家说一个我在很久以前的《上海经济》里看到了一段很感人的记录,说的是2011年江上舟生命的最后3天。

    躺在病床上的江上舟当时已经陷入了昏迷,弥留之际,有人在他耳边大喊一声:“光刻机!”

    喉咙里还插着管子没法说话的他,突然清醒却又着急得不行。直到有人告诉他“集成电路装备样机很成功。”听到这个消息,他才逐渐安静下来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。
    我一个在上海做EDA芯片设计工具的朋友跟我说,我们国家的芯片从设计到制造都还不够强,他们行业内的人才更是短缺,但是不管怎样,他依然会在这个行业里一直干到自己走不动道,就像领他入门的80岁顶着一头白发依旧泡在实验室的老教授一样。
    或许,江上舟是遗憾的,他没能看到中国诞生自己的高端光刻机,但总有后人可以见他没有见过的世界,写他没有写完的诗篇的。因为这个时代,总要有人去做一些牺牲自己短期利益辅佐大局的事,也总有后来人在承继他们的梦想和希望。
    最近上海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,但城市无罪,有罪的是那些搅乱社会安定的个体。可能这就是上海吧,一座希望不败的城市,也是一座一定会打败疫情的城市。




    城市无罪,有罪的是搅乱社会安定的个体